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要闻 > 正文

从讲政治高度看“三农”抓“三农”

2021-02-07 15:20        来源:农民日报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吃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要提高政治站位,从讲政治的高度看“三农”抓“三农”,不断加深“三农”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政治性政策性的认识,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运用历史思维、立足全局高度,更好地推进“三农”发展。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国之大者”。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突出的短板在农业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业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党的命运始终与“三农”息息相关。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革命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得益于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离不开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也很大程度体现为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坚持“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没有丝毫动摇。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新中国成立后,依托农业农村的支持,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然下降,但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即使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后也不会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农固本、安民强基,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差距相当大。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是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凭借制度优势,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统筹好城乡发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农业主要矛盾发生很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期待更高,农业农村发展起点、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民族振兴的重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对标“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只要我们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民族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大业就一定能在中华大地、广大乡村展现特有风采。

分享到:

上一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下一篇:中央储备肉陆续投放 春节期间各地猪肉供给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