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地方 > 正文

安徽省郎溪县: “五个聚力”培优家庭农场

2020-05-09 11:13        来源:农民日报

  近年来,安徽省郎溪县在全国率先进行家庭农场系列化、全方位探索,走出一条介于农民合作社大规模流转土地和小农户零散经营之间的“中间路线”,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2019年,郎溪县共有家庭农场1612家,流转土地面积共29.41万亩。其中,粮油生产类经营面积100-200亩的有809家,占比达52.8%;经营面积为201-500亩的有523家,占比达34.2%,体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特点。

  聚力完善政策,促进发展。郎溪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发展。早在2013年,就出台《关于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同时,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工作领导组,延续至今;2015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梳理整合各类涉农奖补政策向家庭农场示范评选、品牌建设、金融扶持等倾斜扶持;2019年,在2015年奖补政策文件基础上,重新修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将家庭农场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

  聚力强化服务,助推发展。为帮助农场主发展,郎溪县狠抓三项服务举措。一是开展帮扶指导。建立健全广大农技干部包保联系家庭农场制度,形成“一场一顾问”服务格局,农技人员深入各村组一线,上门入户“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二是协调金融支持。协调县内农合行等涉农金融部门创新“易富贷”“易贷卡”等金融产品,2019年累计向示范类农场主发放贷款约1.59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依托行政引导、技术支撑、市场化运作,将项目资源向家庭农场倾斜,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五带一管”全托管服务模式已经成熟,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逐年增大,有效解决了粮油种植农场主农忙时劳动力不足问题,带动了小农户共同发展。

  聚力调整结构,发展生态。为响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郎溪县从2017年开始,在稳定粮食产量前提下,推广“农业产业改革五大行动”,即发展再生稻种植,虾稻综合种养,白(黄)茶优质茶、蓝莓、烟叶种植,提高农场主经济效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场健康发展,结合示范主体创建,带动全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聚力强强联合,共同发展。鼓励场场、场企等形式的跨乡镇、跨区域联合发展、抱团发展、相互协调发展。制定出台《郎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管理办法》,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建产业联合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相互协调的利益联结机制。县农业农村局同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等院校开展战略研究,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郎溪家庭农场发展政策层面做好参谋。

  聚力品牌创建,提升价值。引导农场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制定地方标准和原产地认证,先后培育创建了一批农业特色品牌,擦亮了郎溪特色农业产业“名片”。取得家庭农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定产品19个,获安徽省标准化委员会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瑞草魁茶》《郎溪侯村奶枣嫁接苗培育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7项,有效提升了全县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效益。2019年272户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户均收益超过18.35万元。

  此外,郎溪县重视增强家庭农场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出台《郎溪县2019年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工作奖励办法》,对带动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贫困人口就业务工、农产品订单收购、资源资产入股收益等方面进行奖补。遴选出85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家庭农场,列出经营范围、产品需求、发展计划、帮扶意愿,供贫困村、贫困户按需自主选择。依托家庭农场及其他主体,构筑24个扶贫产业基地,审批到村农业产业项目29个、投资总额1487万元,带动贫困户4219户,户均年增收3856元。

  下一步,郎溪县将针对部分农场主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经济效益较低;农场主总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等问题,继续加大政策对口支持力度,深化金融产品服务,健全为农服务体系,加强针对性强的技术培训。

分享到:

上一篇:农发行开展专项行动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下一篇:让家庭农场镶嵌巴蜀大地 ——专访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