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 10:27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商洛市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这个曾经创造了脱贫攻坚中小额信贷、整村推进等国家级经验的深度贫困县,通过“产业链上就业扶、基地创业精准扶、资金入股分红扶”链条式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有实招:产业扶贫显成效 带领群众摘“穷帽”
“我们村里大多数家庭都有茶园,我家就种了9亩多茶园,村集体合作社还有我的股份,加上务工的收入,现在光景是越来越好了……”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村民屈广琳说,村里引导156户群众种植茶叶面积4500亩,并创建“丹凤泉茗”“武关金茗”等品牌,仅茶叶一项全村群众人均就增收2500元。
毛坪村只是丹凤县产业扶贫中的一个缩影。该县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将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大力实施“镇有园区、村有基地、户有项目”的脱贫产业发展目标,让产业扶贫挺起了丹凤脱贫攻坚“铁脊梁”。
2019年,面对产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等短板,丹凤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重点扶持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等六大产业,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按照“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支撑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把发展双孢菇产业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帯动,加强技术培训。
目前,已精心策划完善双孢菇全产业链项目,建成双孢菇基地20个、传统大棚424个,年可产双孢菇4000吨,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逐渐形成“产业链上就业扶、基地创业精准扶、资金入股分红扶”链条式脱贫模式,链接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主导产业带贫益贫效果明显。同时,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年均出口创汇5000万元以上,吸纳全县范围内贫困户150人,实现贫困户和产业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也是作为贫困村脱贫退出的硬指标和强村富民的“金钥匙”,通过上级支持、部门整合、社会捐赠、企业帮带、项目收益补充“五个渠道”,筹集资金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建成47个光伏电站链接所有贫困村稳定收益,2101户贫困户首次分红256万元,探索形成“支部+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66个村积累达5万元以上。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就这样鼓起了村集体的“钱袋子”。
脱贫故事汇: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鼓起了钱袋子
“我在香菇基地务工,每天收入80元,还担任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的收入有2000多元。” 丹凤县梅庄村贫困户曾元林告诉记者,从没有经济来源到如今每月有固定收入,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回忆起以前靠种粮为生的日子,曾元林说,一年把全部土地都种上苞谷,只能勉强养活一家四口人。
去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曾元林把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到公司,年底享受到了4000元的分红。
比起曾元林,贫困户黄桂凤生活更加艰难,丈夫生病长年需要治疗吃药,上大学的儿子每年的学费也是家里的一笔大额开支,另外还有两位年迈老人需要抚养。“以前一个人靠着家里的两亩土地,连生活都难维持。”黄桂凤说,现在村里搞起香菇产业,心里踏实了,觉得有了个“靠山”。今年她在丹菇公司里认领了两棚香菇,“差不多能挣两万块钱,年底脱贫肯定没问题”,黄桂凤说。
梅庄村自2009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以来,先后吸纳78%的农户入社,累计发放借款781笔次金额395.5万元,解决群众发展产业中的资金匮乏问题。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重点扶持了生猪养殖、肉鸡养殖、香菇种植、天麻种植、茶叶种植等,累计扶持千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2个,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场1个,全村年发展袋料香菇100万袋,优质核桃建园700亩,中药材种植100多亩以及茶叶园1000亩。
3年来,梅庄村集体经济累计纯收入可达37万元,贫困户户均将增收8000元以上。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通过搭建村企平台,使农村分散的资源要素实现整合,梅庄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由“空壳村”向“富裕村”的华丽转身,为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