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 11:28 来源:农民日报
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农村厕所革命已到了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信心满满,准备在今年圆满完成改厕任务。然而庚子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却突然发生,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将疫情防控作为首要任务。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农村是防疫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各地区各部门在认真抓好农村防疫工作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厕所的无害化改造及粪污管控问题。
厕所是人类社会活动及饮食的末端,是“五谷轮回之所”。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交、居家活动中接触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都可能带到厕所,导致厕所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要的致病隐患地。
人粪尿携带病毒,容易导致粪口传播。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这次疫情的元凶——新型冠状病毒,就是粪便中可能潜伏的病原体之一,钟南山院士就提醒过要注意粪便传播的可能性。今年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美国成功治愈的首例新型肺炎患者,在发病第7日采集的粪便样本中检出了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新型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也检测出了2019-nCoV核酸阳性。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稳定性和耐受力的第一份数据》报告中指出,SARS病毒在人的粪便和尿里至少能生存一天到两天,在腹泻患者粪便里能生存多达4天。因此,农民如厕发生的粪便接触,以及利用粪便进行施肥,都可能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
如厕环境较差,病毒容易驻留在厕屋内。专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有的农村厕屋狭小且缺乏排风设施,空气流通不畅,患者呼吸排出的病毒容易长时间驻留厕屋;一些农户早期自建的厕所缺乏洗手设施,且便后洗手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农民如厕后很少立即洗手;大部分厕所清扫不及时,病毒可能存活在使用后的手纸、烟头等垃圾中。
村民共用厕所,容易导致交叉感染。一些农村习惯把厕所建在户外,更有农民习惯使用村内公共厕所,村民共用厕所现象普遍,厕所使用群体复杂。患者如厕后,有可能将病毒滞留于水箱、便器、纸篓、手盆等器具上,其他健康村民在使用厕所时不可避免和各种洁具、便器发生接触,进而引发交叉感染。
调研发现,农村传统旱厕普遍达不到无害化要求,对人粪尿中的病原体不能及时杀灭。少数地区改建的质量不过关的水冲厕所,化粪池容易发生渗漏、破损、隔板倒塌现象,对粪便中的致病菌、病毒等的去除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导致病原体进入周边土壤和水体,进而引发二次污染。
当前,各地在农村疫情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群防群控措施得力。笔者建议,在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大疫区农村厕所改造与粪污管控工作的力度。
在疫情防控期间,将厕所清扫消毒纳入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各家各户的厕所要日扫日清;有患者的农户,厕所要专户专用,粪便要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覆盖,储粪池(坑)周边环境消毒,使用后的手纸要袋装密封收集,统一销毁处理;加强粪污清掏和处理人员安全防护,配置防护服和卫生消毒设施,粪污转运要有密封措施。
疫情解除后,要抓紧推进无害化厕所改造。一是推行“一户一厕”,厕所“进院入户”。二是要提升改厕质量,淘汰价低质次化粪池产品,提高化粪池安装和施工质量水平。三是要完善厕屋配套,普及洗手、排风及手纸收集设施。四是要加强厕所粪污处理和利用,缩短粪污转运距离,尽量就地处理,加强粪污农业利用的卫生风险和环境风险管控,确保粪污中病原体彻底杀灭,确保不对农产品和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