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要闻 > 正文

新型肥料在土壤修复中大有可为

2020-01-10 10:35        来源:农民日报

 
新型肥料在土壤修复中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梅隆

 

  近日,由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主办、北京京农克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19土壤改良及修复与新型肥料应用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以“聚焦土壤改良与修复,倡导土壤健康和新型肥料应用”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10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针对我国土壤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型肥料在土壤修复与改良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中国热科院南亚热带作物所所长徐明岗指出,我国障碍农田比例高,酸性土、盐碱土等占耕地60%以上。研究表明,1980年~2000年的20年间,我国红壤农田pH平均下降0.5个单位。复种指数高、土地高强度利用、大量施用氮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减氮控酸、秸秆还田、冬种绿肥、增施有机肥以及精准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可以很好地解决红壤农田酸化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在会上作题为《盐碱土壤生态修复研究》报告表示,他的研究团队经过近十年的试验研究,研发出一套盐碱土壤生态修复综合改良技术。该项技术经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其承担的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万亩重度盐碱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1.1万亩;吉林省大安市5000亩盐碱荒地改良示范项目,改良当年水稻亩产561.3公斤,而常规种植亩产仅为为154.1公斤。

  胡树文介绍,施用他们研发的新型改良剂,可大幅度提高土壤盐离子脱除效率并改善盐碱土壤的结构,土体脱盐效率比以往的技术提高了近10倍。配套盐碱专用肥料、盐碱种子处理剂和抗逆措施的使用,重度盐碱地改良当年就能实现水稻高产,且在今后不继续使用改良剂的条件下,水稻仍然能实现高产、稳产。与此同时,这项技术在甜菜、高粱、向日葵、玉米、牧草等作物应用,在盐碱地上也获得了较高产量。

  与此同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还提出了酸化土壤修复的全新方案,摒弃传统大量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碱的思维,在国内首次研发出具有团聚、中和、螯合于一体的土壤调理剂,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生成,大幅度提高土壤脱酸效率。目前已在海南东方市受酸化土壤胁迫的芒果树上获得成功,让云南保山市的柑橘受酸化胁迫解除,恢复正常生长。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造就师、营养师、养分转换师、清洁师、治疗师的多重角色。微生物肥料是绿色农业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主任李俊在会上指出,恢复土壤地力的最佳方式是有机质(腐植酸)加微生物的结合。国家非常重视并支持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把生物产业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规划,未来十年,将优先支持研发土壤修复菌剂、固氮根瘤菌剂、溶磷菌剂、微生物种子包衣制剂、有机物料腐熟菌剂、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新型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肥料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减少损失、提高利用率是重要的衡量指标,绿色环保型的肥料将是未来肥料的发展方向。”农业农村部新型肥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秉强表示,产品创新只有通过“肥料营养功能、根系吸收功能、土壤环境功能”的系统改善,实现对“肥料—作物—土壤”的综合调控,才能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未来5~10年,我国农用常规尿素、磷铵、复合肥、水溶肥将全面转型升级为有效养分、高效化的绿色产品。大产能、低成本、效果好、使用简便的绿色增值肥料,将在我国形成新业态,为化肥减施增效、绿色增产作出重要贡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以肥为魂。”中国农科院肥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树清在会上说,中国肥料产业发展的方向,要走质量取代数量的道路。肥料研究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提高效率与利用率上下功夫,通过提高效率,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在土壤退化的大背景下,土壤调理剂得以快速发展,土壤修复行业迎来初生。推动农业“减肥”“增绿”已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新趋势,“有机+无机+生物”是科学施肥的方向。

分享到:

上一篇: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下一篇:农药包装废弃物该如何处理 ——20个国家的专家代表汇聚上海共同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