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地方 > 正文

河北成安:凝聚磅礴力量 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

2019-12-12 16:17        来源:农民日报

  寓意“成就成功、安康平安”的成安县,始建于春秋,得名于北齐。成安县位于河北省南部,紧邻邯郸市主城区,境域面积481.5平方公里,辖5镇4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46万。

  成安县在2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名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编注《礼记》的戴德、戴圣叔侄出生于成安;佛教禅宗二祖、中国禅宗第一人慧可曾在这里讲经说法并圆寂于此,留下二祖寺、匡教寺等大量的人文景观;宋代名相寇准曾在成安任县令3年。

  成安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素有“冀南棉海”之美誉。近年来,成安县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坚定不移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持续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乡村振兴迸发出勃勃生机。

  成安县委书记薛洪志说:“我们在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成安中,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县的农业农村全面转型,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兴农拓宽致富路

 

  成安县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富农、品牌兴业”战略和“强乡富村”工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促进粮棉、果蔬、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都市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努力打造国家和省市农产品品牌,让全县农民走上了一条特色农业增收路。

  成安县属国家粮食主产区,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美誉。该县发挥农业大县的作用,在粮棉生产方面,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着力落实惠农政策,统一优良品种,推广轻型简化高效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技术,使农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与防控能力增强,粮棉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巩固了“粮棉生产大县”的优势地位,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全县粮棉种植面积(复种)达78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2万亩,平均单产503公斤左右;玉米播种面积22万亩,平均亩产570公斤;棉花播种面积15万亩,皮棉平均亩产100公斤。

  该县率先建成了“吨粮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并被确定为全国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在特色农业种植发展上,该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持续加大特色农业的种植。该县草莓种植已有36年的历史,特有的地形地貌,肥沃的潮褐土,丰富优质的地下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成就了草莓独特的优良品质和特征,草莓产业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

  该县草莓苗木组培中心,年可繁育优质草莓苗60万株,全县种植草莓面积达3万余亩,草莓种植农户3万余户,年产鲜果7万余吨,产值实现3.66亿元。全县建成草莓销售市场10余个,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速冻草莓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该县被原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草莓之乡”,“成安草莓”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成安县还大力推广其他特色产业。全县共有现代农业园区12家,其中省级园区2家、市级园区5家、县级园区3家。主要以草莓、果蔬、黄秋葵等特色种植为主导产业,年产值达6亿元。各园区农产品产业加工链条完整,种植设施现代化,应用技术先进,绿色管控有力,其中葡萄、草莓、韭菜、扁豆、黄瓜、丝瓜、樱桃等25个品种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证书。

  蔬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该县把蔬菜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生产效益显著增加,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并着力推进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的集约发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9万亩,总产79万吨。先后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0余家,成安县原野蔬菜花卉有限公司晋升为国家级蔬菜标准示范园,河北省春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邯郸市三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蔬菜标准示范园,打造了“琅玉”“乾翔盛菇”“三信”“冀思源”“鑫谷雨”“邯成”“玉豪胜菇”等14个蔬菜品牌。

  

 

  宜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成安县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特别是今年以来,以打造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示范县为契机,统筹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四项重点”任务,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在垃圾治理上,该县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县行政区域内所有乡、镇、村和省道、国道、县道,以及高铁沿线等所有区域的清扫保洁、洒水降尘、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等,全部交由成都三创公司进行管理,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全域覆盖。目前,全县各乡村全部建立了“四有”保洁长效机制,即有管理机构、有工作制度、有保洁队伍、有配套设施,共配备保洁员1200余人、垃圾箱(桶)2万余个、保洁车900余辆。

  在污水治理上,该县坚持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有效解决污水乱排乱倒问题。目前,已完成120个村污水处理,其中,22个村庄接入污水管网,纳入集中处理;8个村铺设污水管网,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站;90个村通过“排水沟槽+坑塘简易处理”的方式进行有效管控。

  在改厕工作上,该县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精心实施”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累计完成改厕7万余座,主要类型为双瓮式无害化卫生厕所。2019年,县财政专项列支2000万元用于厕所改造,严格按照设计、招标、施工、验收“四统一”工作流程,全力推进实施。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市定改厕任务2.8万座,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在村容村貌上,该县坚持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投入、严要求推进,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出动作业车辆1.4万辆次,发动劳力6.6万人次,共拆除违章建筑500余处,整治大小坑塘500余个,清理残垣断壁1000余处,清除垃圾杂物10万余方,硬化路面路肩4万平方米,110个村对清理后的坑塘建设了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绿色农业发展上,该县成立了化肥减量增效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宣传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并成立专家技术团队,就化肥减量增效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模式创新,降低亩均化肥用量。同时,该县还通过精准预警、精准用药、减量节药、推广应用先进植保药械和绿色防控技术等方式,降低实现亩均农药使用量。该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超过了80%、98%和88.7%。通过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和节水技术,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进一步下降,全县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了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科技助农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成安县把农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在全县积极推广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农机合作社或种粮大户的推广使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省力、省工、降成本方面尤为突出。

  耕、种、收环节机械化率得到巩固,其它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与提高,采用喷灌技术,用水量从亩50-60立方米下降到20-30立方米,亩用工费从50元下降到20元。

  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清除水沟畦埂,节省土地5%-10%;采用高效植保作业在减少常规用药量20%情况下,农药利用率在50%-60%,高于人工手动喷雾器的20%-30%,作业效率提高80倍以上。全程机械化成果已得到广大种植户的高度认可并得以广泛应用。

  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该县在补贴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今年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15万元,补贴机具634台(套),争取深松作业面积12万亩,并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积极提高全县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河北省小麦收割工作中,河北省第一镰开机仪式连续7年在成安召开。今年,该县机收工作以“互联网+农机服务”信息管理为抓手,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立足农机信息化,创建农机直通车信息平台,确保小麦机播、机收水平达99%,玉米机播、机收水平达到95%;全县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0%。

  截至2019年10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69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机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政策扶农增加收入

 

  成安县通过创新农村治理机制,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政策红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围着百姓转。成安县致力于让群众尽快享受改革成果,通过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把所有农户的家庭承包合同进行捋顺完善。为规范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市场交易,该县注册成立了“成安县农村产权交易有限公司”的国有独资公司,交易中心设在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集中有效的土地流转提供政策咨询和交易服务。目前,该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县土地流转达20.9万亩,流转率达40.5%,进一步激活了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清产核资基本完成。该县着力于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先后完成了农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清产核资等工作,各个村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全部确权到各自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村的清产核资数据已准确完整地录入到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完成了各村清产核资数据的审核、校验及上报。全县所有村庄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新成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发挥重要作用。

  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成安县积极探索多种发展途径,深入实施了“消零消薄”攻坚战,组织开展了“百企结百村”行动,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该县建立了涉农部门沟通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党建+特色产业”机制,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指导帮扶,组织乡镇主管领导和村支部书记到外地参观学习,促使广大乡村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该县结合农村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路径”,为富民强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百企结百村”帮助村集体提高收入。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该县坚持“可行可靠、稳定持续”的理念,大力开展“百企结百村”行动,选取100家企业和100个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带思想、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农村壮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行动开展以来,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30万元,提供帮扶项目230个,培训贫困群众13500人。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在2018年底,该县农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了68%以上。今年,该县制定了2019-2022年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方案,开展集体经济“消薄”工程,力争通过4年时间,基本消灭集体经济薄弱村。目前,全县87个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已完成了48个村的消薄任务。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村达到20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4%。

  为让农民群众得到最真切的实惠,该县还在农业产业特色化上下功夫。随着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成安县大力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集休闲、采摘、娱乐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业,着力培育以草莓花卉蔬菜种植采摘、农业生态和红色文化观光旅游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把乡村游、农家乐培育成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新增长点,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入股”的形式,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打出了一张绿色名片。目前,成安县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凭借特色种植,建成各类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20余家,总产值达10亿元,成为当地4万多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成安县曲村农宅休闲观光旅游合作社等5家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被评为河北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示范组织,该县也被评为河北省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示范县。

  

 

  安全促农打造放心农产品

 

  为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的饮食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该县以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突出源头治理。一是加大力度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制度;二是多部门协同联动进行市场监督,加强农药、兽药、饲料、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严格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制度;三是直接到场、到户实施“瘦肉精”、农残、兽残检测,避免劣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四是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实施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多措施开展农膜回收,减少土壤污染;五是以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快推广高效低毒农兽药实用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和新型肥料应用技术,做到科学精准施肥,切实减少化肥用量和肥料流失。

  提升监管检测能力。为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配备180套检测设备。目前,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已通过“双认证”,具备检测蔬菜和水果类15项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参数的能力。依托县农业农村局,建立3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了239名村级协管员,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一名协管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网络,实现县域内农产品监管检测全覆盖。

  健全质量管控措施。农业园区、基地、标准园依据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与产品相配套的质量管理手册、操作规程、技术方案等技术文件,并全程实施按标生产。规模以上生产主体按照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检测方法、统一管理措施、统一施肥、统一用药“五统一”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措施进行生产。截至目前,全县绿色食品认证3个,有机食品认证8个,认证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提升农安监管能力。一是继续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充实监管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明确岗位职责;二是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检测队伍;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大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风正好发力,惠农正当时。成安县将继续抓好壮大农业产业、促进农村改革、治理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等,助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分享到:

上一篇:传承文化遗产 焕发乡村生机 ——第二期农业文化遗产地研修班侧记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元旦春节肉食品供应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