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要闻 > 正文

看农业大省如何“藏粮于地” ——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走笔

2019-10-29 09:47        来源:农民日报

  安徽省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净调出省区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重要基础。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定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认真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跨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安徽省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安徽省被列为全国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省份之一。

  “三个优先”全面保障

  为有效落实国家安排的建设任务,安徽省按照规划统领、全省“一盘棋”的原则,坚持规划统领,统筹推进建设,形成各司其职、无缝对接,上下级规划有效衔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省直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规划,分解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安排落实建设资金,督促指导各地按照“三个优先”的要求,即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地区;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建设任务精准安排到项目、落实到地块。2018年,安徽省在56个产粮大县和核心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74万亩,占全部耕地的91.9%。支持32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高标准农田263.6万亩,在全部耕地中占比64.8%。

  今年“三夏”时节,记者在明光市苏巷镇牛郢村看到,农民豆如功正在为水稻插秧做最后准备。之前他种了20多亩小麦,近千斤的亩产让他很兴奋。豆如功告诉记者,是这几年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他看到了年年丰收的希望。“以前都是小块田,不好耕,农机进不去,收粮时都要人抬着小型机械进去。现在田改好了,农机可以直接下田,收割更方便了。”

  不只是豆如功一户,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隔田成方,农民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增大了不少。苏巷镇的这3000亩示范区还统筹推进田、渠、路一体化治理,有了灌溉的便利,更全面地保障了粮食稳产增产。

  过去,受地理条件约束,明光市古沛镇很多农田没有灌溉条件,一年只能种一季麦子,耕地利用效率低,农业效益也提不上来。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古沛镇安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提升水利设施条件。”明光市副市长徐礼峰介绍,改造过的高标准农田具备了灌溉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善,农民种粮从一季麦变成稻麦两季,粮食生产能力大幅跃升。

  2018年,像这样进行高标准建设的农田,在明光市就有6万亩。明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锁一兵介绍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解决了农机下田难题,又解决了农民自留地灌溉的问题,机械化作业非常方便,省力又高效。

  加大投入 重点支持

  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种粮大户聂红伟的1300亩小麦今年获得丰收。经过测产,小麦亩产比去年增加了150斤左右。去年谯城区对大杨镇9850亩可耕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清淤河沟,新建桥梁,新打机井,新修道路,同时还为土地流转大户配套半固定式喷灌。这些项目的实施,让聂红伟受益不小。

  “我们以前用的喷灌设备不够先进,效率不高,一亩地连人工带油,成本在60元左右。经过高标准农田的整治后,改善了灌溉设备,专门安装了水表,现在每次灌溉要用多少水、浇地深度多少厘米都有标准,用水量大大减少,人工费、电费等各项成本最多也就30元。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增加了收入。”聂红伟告诉记者。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兼农发办主任王启民介绍,2018年,谯城区投资近1.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37万亩,其中半固定式喷灌达1.1万亩,围绕流转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企业的基地,综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此,安徽省统筹整合自然资源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8年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53.97亿元。其中,省财政不仅足额落实省级配套资金,还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产粮大县等代配县级配套资金。各市县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其中,怀远县、芜湖县等作为产粮大县,在省级已代为配套的情况下,仍按原比例筹集配套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安徽省积极鼓励和支持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安徽省由新型经营主体筹集资金865.225万元,领办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3个。

  完善机制 上下联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部门多、管理分散,如何确保建设中信息沟通及时有效,提高效率?安徽省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建设资金、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要求,建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政府分管负责人任总召集人,省自然资源、发改、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审计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全省上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各部门紧密配合、加强沟通,构建了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其中,桐城市构建了协商合作机制、信息平台共享和协调约谈机制,明确了项目建设主体责任。“2018年上半年,由于石料价格上涨过快,个别标段水利工程建筑石料用量较大,少数地方施工单位对部分未完成的单元工程消极怠工,严重影响整个项目验收进度。”桐城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协商机制发挥了大作业,建设单位一方面及时协调料场组织货源,加大供应量;另一方面约谈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告知违约责任和产生的后果,有效保障了施工单位严格按进度施工。

  此外,安徽还高度重视项目后期管理,加强信息录入,开展绩效评价,健全管护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后,项目法人将各项工程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给乡镇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县级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相关管护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后期管护,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同时,将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从建设投入到建设标准再到后期养护,我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秉承‘大包干’精神,勇于探索创新,提升建设质量。”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汤高平说。目前,全省已建设高标准农田4018万亩。2018年,安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得了国务院激励表彰,是全国4个受激励省份之一。下一步,安徽将全力抓好今年的3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做到“四个结合”,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支持人居环境改善、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等有机结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到:

上一篇:山东阳谷盐碱地开出“致富花”
下一篇:力争3到5年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蔓延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