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 10:00 来源:农民日报
宜阳县上官乡桃缘小镇一隅。冯荣国 摄
学员李萱萱看到她与父亲李应贤共同研发的沙梨硕果累累,开心地笑了。资料图
农民田间学校学员在伊川县辰涛牧业公司现场操作现代喂饲机。资料图
学员们在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学习交流。资料图
果树专家任宏伟在指导学员进行修剪果树实践。资料图
宜阳县莲庄镇七彩花海生态园。董熠 摄
“一斤桃子卖10元,真是没想到!”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农民王站锋赶往孟津县魏家坡村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参加农产品展销,所带去的一车大桃不仅短短半天时间里就被抢购一空,还卖出了出乎意料的高价。
而3年前,他种的桃子还只能卖出2元/斤的价格,“不赚钱,还愁销,日子也就刚刚过得去。”谈到如今卖出高价的秘诀,王站锋嘿嘿一笑:“主要是参加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后,使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桃子又大又甜,再加上学会了分级营销,价格自然要比以前高出许多。”
实际上,王站锋是洛阳市2013年启动农民田间学校以来,全市培育的4万多名高素质农民中的一位。近些年,洛阳市将农民教育培训直接下移到农村田间地头,形成了以农广校为引领,农民田间学校为依托,实训基地为基础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民培训网络。
作为农业大市,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对于洛阳市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说:“我们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以教促产,构建起以农民田间学校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机制,带动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再上新水平。”
课程安排根植种养一线
与不少农村一样,王站锋从小长大的新安县仓头镇张村村,年轻人外出经商打工多年来一直是一种“时尚”,村里不少土地濒临撂荒。
2014年,敢想敢干的王站锋流转了380亩土地创办千嘴山生态园。他努力自学种植技术,却时常因种不出满意的水果而急得直挠头。在参加完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后,他恍然大悟:“原来水果得这样种、这样销,才能打开市场。这次学习真‘解渴’!”
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当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许多农村不得不直面的一道现实考题。在洛阳市副市长王军看来,“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培育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先进经营理念、热爱农业农村的高素质农民。农民田间学校用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很好地满足了高素质农民对于技术、管理、政策等的需求。”
经培训致富的王站锋没有忘记乡亲们,通过与市、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他将自己的合作社打造成农民田间学校的一个实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张村村委会培训教室中学习完理论知识,就能到实训基地里进行现场观摩与实地操作。
张村村53岁的贫困户陈武德就是这样学会了花椒种植与农用拖拉机驾驶技术。他农忙时接农机活、下地管理作物,农闲时在王站锋的合作社里打工,“现在一年能有近5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农民田间学校,首先是农民的学校,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裴万赢说,“我们与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生态园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将农民田间学校设在一些特色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高素质农民集中的新型经营主体,如此,参加过培训的技术骨干手把手指导、创业能人讲述创业经验,能更好地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走进张村村委会培训教室,干净的桌椅摆放整齐,电子投影仪、大屏幕、电视机等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墙上挂着制度公示牌和课程计划表,涵盖樱桃、花椒、石榴等种植技术,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营销管理,以及产业扶贫等政策讲解。
据介绍,这是洛阳市推行农民田间学校“五统一”制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所有农民田间学校均实行了统一挂牌、统一编号、统一制度、统一布置、统一管理,由此来推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常态化。
在“统”的同时,也有“分”。距张村村约40公里,新安县南李村镇赵峪村种植大户王雪峰受到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启发,将原来流转500亩土地的小麦-玉米轮作改为种植强筋小麦、有机小米和红薯。“调整了种植结构,又发展粮食加工和品牌农业,现在每亩地种出了过去两亩地的效益。”他告诉记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靠农民来推动。像王雪峰这样,受农民田间学校教育培训启发而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种植结构、担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的高素质农民,在洛阳还有许许多多。而今,王雪峰创办的合作社也成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训基地,基地里教授的课程以粮食种植加工和农业结构调整为主。
同是农民田间学校,为什么两所教授的主干课程大不相同呢?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乔振刚解释说,因为两个村的资源禀赋不同,一个适合种植水果,另一个适合种植粮食。“我们在农民田间学校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上,突出产业特色,一般一所田间学校可以因地制宜确定1个特色主导产业和1-2个特色专业,并根据培训班主题和农民特点,实行一班一案,分类设置培训课程,特别注重规划符合农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培训内容。”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设立的106所农民田间学校中,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的有38所,与农业产业化企业联合建设的有32所,与家庭农场联合建设的有3所,与种养大户联合建设的有4所,与农业园区联合建设的有4所,与农技推广区域站联合建设的有28所,基本涵盖了全市主要的农业产业类型。
抱团发展提升培育效率
刚刚夺得“河南省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归来的史学涛的脸上难掩喜悦:“这几年真没白干,能得到这么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心里很高兴、干劲更足了。”
史学涛创办的洛阳辰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伊川县鸣皋镇杨海山村的一座山丘上。走进这座占地406亩的肉牛养殖基地,3000多头安格斯牛在圆形牧场里安静地吃着饲草,时而“哞哞”几声,像在哼唱一首低音小曲。
2017年,在北京经营建材生意的史学涛乘着家乡洛阳农村“双创”政策的东风,返乡创办了牧业公司,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作为一个外行人,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成为掌舵公司发展的行家里手,在他看来,“要感谢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让我学习到许多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现在,农民田间学校就设在他的公司里,重点教授肉牛养殖技术与管理,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致富。
然而,肉牛养殖是一项技术活。如何更好地推动产业水平和培训效率再上台阶,一直是史学涛念念不忘的心事。如今,公司同伊川县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成立伊川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依托这一研究院,不少高校专家亲自为农民上课,还手把手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我养的牛幼仔成活率不高,几位‘土专家’给出的办法都不奏效。借助田间学校,我将问题反映给大学里来的专家,他实地考察后和研究生们来了一次‘会诊’,按照他诊后提出的方法做,成活率果然提高了。”
“农民田间学校容易出现专家资源缺乏、遭遇技术瓶颈等问题,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裴万赢说,“这种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架起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桥梁,有效破解了这一矛盾。三方资源的集聚效应,加快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效率和水平。”
这种“1+1+1>3”的集聚效应,还体现在农民田间学校之间的联合上。在洛阳市农民田间学校联盟理事长、洛阳明拓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海看来,“分散在各乡镇各村的农民田间学校,各具特色和资源,却往往实力较弱。把彼此分散变为紧密结合,能实现相互学习、资源共享,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据了解,洛阳市农民田间学校联盟成立于2017年,当时由本市38所农民田间学校发起。“联盟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参加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且产业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位。”赵海说。
小联盟发挥了大作用。从开展科技下乡,帮助20个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到组织对外学习交流,为种植户统一提供放心农资、技术服务和营销咨询;再到助力农业经营主体遵守行业自律……两年时间里,联盟干了许多帮扶普通农户的好事,抱团发展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乔振刚告诉记者,联盟承接了市内外高素质农民培育6000余人次,帮助参训农民办理商标注册和绿色食品申请30多个,并为40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技术和咨询服务。
跟踪服务巩固培训成效
伊川县酒后镇路庙村路氏精品葡萄庄园女主人路素琴和丈夫“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创业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刚开始搞葡萄种植,路素琴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自己赚点钱,带着乡亲们也赚一些,日子都好起来。”
这种小富即安的想法束缚着她的手脚,直到参加完农民田间学校教育培训后才发生转变。“听完市农业农村局领导讲解农业政策和发展趋势后,我才有了信心,立志干出一个精品产业来,带动我们村和周边村一起振兴。”当谈起第一次在农民田间学校听课的感受时,她如是说。
现在的路素琴,已经开始了打造葡萄田园综合体的长远谋划。为此,她经常咨询当时的授课老师,也常常去农民田间学校随堂听课,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老师还常主动联系我,询问我综合体进展情况,县农业农村局也主动给我提供帮助。”
“集中式教育培训是短期的,能不能出实效、出长效,要看有没有后续持久的帮扶和服务。”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洛阳市分校校长马会丽表示,洛阳市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不是一训了之,而是“扶上马送一程”,进行跟踪式服务,特别是在小额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洛阳农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颇十分赞同马会丽的观点。他的公司发展苗木繁育、种植、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核桃全产业链,并基于这一产业优势,承担起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责任。
在公司的培训教室里,“农广书屋”格外引人注目。记者看到,几位农民正围在桌前,认真地看着关于核桃种植技术的书籍。“这里的多媒体、培训场地、学习资料都是公开免费提供给种植户的,不论他们是否正在培训,都能来这里学习交流。”张文颇说。
据他介绍,公司每年组织核桃产业专项技术培训十几次、千余人,承担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创业孵化100余人。“农民创业孵化需要的相应服务,市、县、乡政府和农民田间学校都会及时跟上。”马会丽说,“我们还探索出‘专门机构+田间学校’‘田间学校+创业训练’‘参与式互动式’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适应更多高素质农民的特点,让他们在产业链中成长、在服务体系中成熟、在政策扶持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