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11:25 来源:农民日报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美誉。多年来工业“一枝独秀”,“三农”发展捉襟见肘。
层峦叠嶂,山连着山,石贴着石,土地贫瘠——是六盘水真实的写照。过去,农民在山林田土里“刨生活”,却依然走不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发展桎梏。
对于有着70%左右农村人口的六盘水来说,“三农”工作如何完成严峻“大考”?
“做好有增有减、有破有立、有先有后”文章,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六盘水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张精彩的“三农”答卷。
有增有减:农业结构优起来
海拔高、耕地少、地破碎、土贫瘠,这些农业发展最忌的地貌特征六盘水一样不少,农业生产条件在贵州可以说是最差的。
“先天”不足,让“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一度“进退维谷”,土豆、玉米等传统作物增产不增收,地里刨食的农民腰包依然干瘪。
“有舍才有得,有退方能进。”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六盘水紧紧抓住“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这个法宝,对传统低效经济作物做“减法”,让特色农业产业提“增量”。在“有减有增”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围绕产业“八要素”,六盘水旗帜鲜明地提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以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走产业化、差异化的山地特色农业路子。”
在水城县猴场乡,连绵不断的水泥柱子,排对排、行对行,煞是壮观,一串串青翠碧绿、圆润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煞是喜人。
“卖势更喜人。今年我家的6亩猕猴桃,全部挂了果,预计今年光卖地里的猕猴桃就有10万元的收入!”刚卖出上百斤猕猴桃的猴场乡猴场村村民郭继雷乐呵呵地说道,“这片地以前都是种玉米,一年收成不够半年吃。自从我们村开始种猕猴桃,我第一批就‘跳’出来种植,现在可算是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趁着好天气,家住贾西村8组的熊小芬开始忙活起来,她将今年丰收储备好的刺梨拿了出来,准备酿造刺梨酒。“刺梨是个好宝贝,酿出来的酒好喝又健康!”说起刺梨,熊小芬满口称赞,家里用5亩多地入股合作社种植刺梨,每年可以领取分红,再加上夫妻俩在园区打工,一年收入达到1.76万元左右:“比过去强百倍。”
贾西村,这个山高坡陡,石漠化程度深的贵州省一类贫困村,就因为一颗不起眼的山果,一个返乡创业的“煤老板”聂德友,变出了绿色的万亩山头,更变出了美好的贾西新生活。
玉米地退下去,经济作物多起来。据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全市完成调减籽粒玉米50.96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到397万亩。全市49个坝区已发展蔬菜、食用菌产业8.8万亩。
特别是“凉都三宝”——春茶、刺梨、猕猴桃名气越来越响,刺梨和猕猴桃种植规模均列全省第一。现代农业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匹黑马。
“减”去传统农业,“得”到的是产业结构更好更优,2018年六盘水市一产增加值增速6.9%,位列全省第一,粮经比从2013年的51∶49,调整到2018年的30∶70。
如今,行走凉都,但见猕猴桃硕果满枝、茶园绿意盎然、刺梨满山遍野,农民脸上开怀的笑容,预示着一个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有破有立:农村经济活起来
“革命就是要有‘破’有‘立’。”如何“破”?如何“立”?六盘水给出的答案全国闻名。
曾经,农村有“分”无“统”,资源闲置甚至流失、财政投入资金和集体资金使用效率低,导致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财产性收入少、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集体收益分配难以保障等问题,造成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药方”是什么?是改革。唯有改革才能盘活六盘水的人力、资金和资源,才能激活乡村内生活力。
2014年,六盘水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创造性地提出“三变”改革,破除制约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新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推动了农村改革由过去的“裂变”转向“聚变”。
“三变”关键在“变”,核心在“股”。
“变”,是把原来自然存在的与农民增收有关的各种资源,量化成群众持有的资金、资源,转化成农民自己的资产。
“股”,是把这些资产、资金转变为股份,投入到市场经济中,通过入股、市场经济主体运营,实现收入的增加,为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
一摞摞现金整齐堆放在长桌上,村民们有序地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地签字盖章领取分红……今年春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苏座、鱼纳三个村的1345户3450名村民领到了岩博酒业2018年的分红,沉浸在一片喜悦和幸福中。
“人民小酒卖得好,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我去年分得3万多元,今年分到4万多元,拿到这么多钱,心里热乎乎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岩博村民肖本顺拿到分红后激动地说。
“人民小酒为人民。”岩博村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岩博酒业的诞生,来自人民。这几年,岩博村村民通过“三变”入股,不但成了股东,不少人还在酒厂上班。岩博酒做大做强了,不只是酒厂赚钱,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脱贫有了依靠。
六枝特区梭戛乡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蔬菜种植等项目,利益联结采取按股分红模式,目前,梭戛乡平寨村共计发放红利7.17万元,惠及202户群众;顺利村共计发放红利2.7万元,惠及67户群众。
钟山区汪家寨镇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扶贫”模式,在新塘村发展灯盏花、连翘、白及等特色中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中药材种植带领农户增收的新型产业扶贫之路。2018年,村集体和贫困户首次分红23万元。
……
“三变”改革带民增收的故事,时刻在六盘水大地精彩上演。
“三变”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入股受益农户达182.58万人、入股农民户均分红1785元,实现9.5万人贫困人口“三变”改革全覆盖、贫困户户均分红达2394元。“三变”改革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腰带、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工商资本的下乡通道、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
“三变”改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2016年,六盘水的“三变”改革被授予中国“三农”创新奖。
2017年,“三变”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9月,六盘水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2018年,“三变”改革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9年,“三变”改革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六盘水“三变”改革为全省、全国农村改革拿出了“六盘水方案”,提供了“贵州样板”,为“三农”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三变”改革后的六盘水新农村,一条条平坦的康庄大道,畅通了家家户户;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农家“别墅”,遍布各村各寨;一串串丰硕的果实,富裕了农民的口袋。
有先有后:农民生活富起来
国事农先。“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富裕农民,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贫困农民。
2017年,六盘水市贫困人口仍然还有18.67万人,减贫任务仍然艰巨。
“小康路上绝不落下一个人。”如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是个难题,也是必须要过的一道坎。
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如何做到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2018年以来,六盘水市探索提出“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的“五先五后”攻坚法,以最优的方法、最实的举措、最硬的作风践行“五步工作法”,确保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先远后近。攻坚向远的地方突破,六盘水市优先考虑边、旮、散、远及高寒区域,把毗邻的30个贫困乡镇、120个贫困村作为第一拨目标,由远及近逐个攻坚,拉网式、地毯式扫贫。财政投入向远的地方倾斜,以实施推进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最边远地区乡镇、村组倾斜。力量向远的地方配强,开展领导干部轮战深度贫困村行动,帮扶单位定期安排班子成员驻村轮战,自带行李、吃住在村,已先后两轮安排840名干部驻村轮战,推进人员向基层集结、力量向基层聚拢。
先难后易。六盘水坚持骨头从最硬的啃起,攻坚从最难处突破,将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贫困程度深以及少数民族和贫困群众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区攻克,再逐次回打,逆向顺序推进,进而赢得主动、争得先机、增强信心。难的区域、难的群体、难的任务均成为“首要”攻坚目标
先内后外。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分清主次先后,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持续推进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又要把精神提起来,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并举,更要把能力强起来,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先快后慢。找准攻坚节奏,既要迅速形成强大攻坚态势,争取时间主动,为慢工出细活留足空间,更要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自“五先五后”攻坚法实施以来,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9.5万人,六枝特区、盘州市获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在2018年度全省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该市均处于“好”的方阵。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往后,硬骨头越难啃,脱贫难度越大。
在六盘水市委第七届九次全会上,六盘水提出要尽锐出战,实施深度贫困村“百村攻坚”,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解决深度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重点,聚焦“三率一度”,补短板、强弱项,尽锐出战、发起总攻,实现重点区域打法更加精准、重点对象打法更加精准、重点工作打法更加精准,确保全市96个深度贫困村按时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六盘水全市上下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农村产业革命新局面,尽锐出战攻克深度贫困村,确保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上一篇: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刻画富民兴村底色
下一篇:江西婺源油菜花“逆时空”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