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地方 > 正文

吕梁山区·山西省岢岚县赵家洼村: “搬出穷窝”日子才有奔头

2019-10-10 09:31        来源:农民日报

  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习近平

  早上8点前,穿工装出门,在社区班车点等车,去9公里外的工厂上班,是山西岢岚县原赵家洼村村民、现广惠园新村居民曹六仁的日常,退回两年前,他还在赵家洼的山沟沟里“刨食”,20来亩薄地一年种下来,手里只能落下三五千块钱。这两年对曹六仁家来说,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进城安了家、进厂上了班、脱贫摘了帽,家庭年收入涨了差不多10倍。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住在岢岚县宋家沟村的沈姚付、刘林桃两口子也没少赚。受益于宋家沟的乡村旅游,他的凉粉小摊两个月里挣了6000多元,抵得上原先他们在口子村种地一年的收入。也是因为两年前“搬出穷窝”,他们的勤劳才有了相应的回报。

  2017年底,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岢岚县,完成了115个自然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曾经“刨个坡坡,吃个窝窝”的1746户、4015名贫困人口,像曹六仁和沈姚付一样,摆脱贫困,过上了新生活。

  

 

  6户11口人的“空心村”

 

  

 

  坡陡沟深,十年九旱,屋破村旧,缺水少电。有能耐的人早就搬走了,剩下的都是搬不动、搬不起的

 

  出岢岚县城沿干线公路向西七八公里,转进一条土路,跨过岚漪河上的漫水桥,再走两公里,就是窝在山沟里的赵家洼。复垦的土地上,油松苗长得有手指粗,一片片黄芩开着淡黄色的花。从那仅存的一处农房上,还能看出它曾经的模样。这里现被用作岢岚县党性教育基地赵家洼教学点,给村民留个念想,也让全县党员干部牢记嘱托。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贫困群众,走进3户村民家中,同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总书记肯定了当地通过整村搬迁破解深度贫困的举措,要求配套扶贫措施要跟上,使贫困群众不仅改善居住条件,还能稳定增收。

  当时,这个没通动力电、也没有学校和卫生室的村庄里,房屋破旧不堪,吃水全靠村里的一口土水井。村里住着6户11口人,其中5户是贫困户,而全村的户籍人口是54户115人,多数人家已经搬迁。

  搬离赵家洼,原因只有一个——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2户44人。“全村1308亩地几乎都是山梁薄地,十年九旱,好年景还能有个收入,赖年景连种子化肥钱都挣不回来。”赵家洼村委会主任李云虎说。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赵家洼人“挪窝”的脚步多年来从未停下,从山上搬到山脚,从山沟再往外走。上世纪80年代,有村民开始外出谋生,后来搬离赵家洼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冬天,李云虎一家搬到了县城。那时,县城西边一个寓意“广厦万间,惠及百姓”、整体规划780亩、可容纳2万人的广惠园社区开始成形。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十二五”期间,岢岚县就有了移民入城的尝试,每人最多4200元移民建房补助的政策,让一部分贫困户有了改善生活条件的出路。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搬不起。“就靠种地那点收入,偶尔在城里打个零工,光供孩子上学一年就要2万块钱,得东拼西凑,哪敢想搬出村子啊。”曹六仁家就属于搬不起的,他家6口人,大儿子已经成家,另外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还有个上大学的女儿,加上老伴儿看病,维持生计已是捉襟见肘。

  在岢岚,像曹六仁这样没有能力搬迁的家庭有多少,像赵家洼这样的村有多少?2016年春天,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岢岚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对全县300多个村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研,确定将115个自然村、1854户、4338人纳入整村搬迁范围。

  岢岚县扶贫办主任赵利生说,这些村普遍是空心村,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难有产业发展前景,即便加大投入从长远来看也是无效的。这些村庄要彻底斩断穷根,必须整村搬迁。

  2016年6月,岢岚县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县里制定了“1+8+N”方案,即县城建集中安置点——广惠园新村,8个中心集镇以及中心村就近搬迁,实施分类安置。赵利生解释,对于家庭人口年轻、就业和教育相对容易的农户,以及像曹六仁家一样家庭人口年龄大、需要解决生活便利问题的农户,可以选择迁往县城集中安置点。在原村有产业基础的种养大户,可以选择迁往中心集镇。在中心村有亲属的,可以就近安置。县里按照“搬迁不举债”要求,搬迁户人均新居面积不超25平方米,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

  

 

  一本算明白了的民生账

 

  

 

  搬去哪儿,靠什么生活?政府把政策给足,工作队把政策讲透,村民心里透亮了,好事才能办好

 

  “2017年8月22日,凌晨3点多钟,雨渐弱渐强地下着。不知道乡亲们的雨布被风刮走了没有……”赵家洼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福庆的《扶贫工作日记》里,记录着他和驻赵家洼村扶贫工作队的日日夜夜。2016年刚到县人大工作的陈福庆,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同全县185支工作队、120名第一书记、4054名帮扶干部一道,分担着驻村帮扶和115个村易地搬迁的重任。

  对于易地搬迁,不少村民是心里打鼓的。在他们看来,守着土地,再穷心里也踏实。地里的粮虽不多,还不至于饿肚子。

  “工作队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下雨天房子漏雨,工作队的人拿着塑料布就给我们苫房子。一开始说能住上新房子,有一点心动,但对搬出去怎么生活,干什么去,心里可没底。”搬迁前,乡里动员了曹六仁好几次,可他还是有些忐忑。搬到哪儿去,买房钱从哪儿来,在城里就得有固定收入,上哪儿挣钱?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着他。

  人搬走,房拆除,地复垦,生态修复后,原有的各项政策和补贴还能继续享受。县里给出了政策。

  陈福庆和工作队员们掰着指头给曹六仁算:土地流转,每亩200-300元;光伏扶贫补贴可连续享受25年;生态扶贫,他家23亩地退耕还林,2017年开始每亩补助1500元,分5年给付;有劳动能力的务工,60周岁以上能领低保、养老金……

  曹六仁的疑问解决了,他没想到的问题,工作队也都替他想到了。像他家这样因学致贫的家庭,政府拿出“雨露计划”等教育扶持政策。他女儿上大学每年6800元的学费可以靠国家助学贷款解决,“雨露计划”每年资助2000元。“工作队把政策说得很细,我心里慢慢就清楚了。还是要跟随社会发展,想通之后,搬迁这个事就不难接受了。”曹六仁说。

  赵家洼整村搬迁需要安置的共有18户35人,其中贫困户17户31人,同步搬迁户1户4人。工作队针对各家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解释,帮他们分析适合各家的搬迁安置方案,打消他们的顾虑。最终,12户29人选择了住进县城广惠园社区,4户4人选择在阳坪中心集镇定居,另有2户2人投靠了亲友。

  2017年农历八月初三,曹六仁搬进了位于广惠园的新居。“我们没有浇一锹泥、没盖一块瓦,就住上了楼房。”回忆起搬家的情景,曹六仁仍有些激动。以前冬天烧炭取暖,等到水瓮结冰了才舍得烧,到来年农历二月就停了。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打开煤气灶就能做饭,冬天家里用的是地暖……2018年春节,在外读书的女儿第一次回新家,一进门就喊起来:“哇,这才好啊!”

  赵家洼人合计“搬走”,20多公里外的宋家沟村人在为“搬来”忙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好的宋家沟,被确定为宋家沟乡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村东头集中建设了移民新居,迎接来自周边13个自然村的145户265名新居民。

  沈姚付家就是搬进了宋家沟村的新居——独门独院三间瓦房,紧挨着草绿花红的广场,屋后就是特色商业街和旅游街区,他觉得现在的生活环境比口子村好太多。

  

 

  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找到新营生,生活更有奔头。不走的工作队,还守在身边,为融入社区下足“绣花功夫”

 

  能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填再多的表,算再多的账,不如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陈福庆说,工作稳了,人心才真踏实。

  “进城的,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保证至少1人能稳定就业。”赵利生说,县里对易地安置户的就业安排也是分类施策:对能学技术的,政府提供“菜单式”就业培训服务,组织劳务输出,联系就近用工;对年龄偏大、学技术难的,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难以转移就业的妇女,安排进入扶贫车间就业。

  曹六仁当上了天盛缘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保洁员,“每月工资有2800元,赶上节假日,上班还有双工资。”曹六仁说,做梦也想不到在60多岁的年纪还能领上工资。

  今年6月,51岁的赵改兰也上班了,她进了广惠园新居旁边的扶贫车间,从最简单的修剪背包毛边的工作干起,试用期工资为每月1000元。刚来时,剪了3天手指磨出两个血泡。“干啥都得有个过程,也得有个样子。”她说,虽然一年多前就“摘了帽”,但还想有份工作,坚持干下去。

  县里出台奖补政策,与胡家滩工业园区里的5个企业签订了优先用工协议:安排10个以上贫困户劳动力、且稳定就业半年以上、保证其半年收入达到6000元的,每吸纳一人,政府奖补12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就业给予奖补:稳定就业半年以上,每月每人奖补50元;稳定就业一年以上,奖补100元/人/月等。“目的在于鼓励贫困户坚持劳动,掌握技术,为下一步就业打基础。”赵利生说。

  “老曹人很勤快,常常自己找活儿干。他说,不多干点,对不住公司每月发的那些工资。”天盛缘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后勤主管张国斌说,公司精准扶贫招工33人,其中7个人是30-40岁的,通过车间岗位培训当了技工,月收入为3300元;有3个人已经成了高级工,每月工资能拿到6000-8000元。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张国斌的肯定,曹六仁显得有些羞涩,“人要勤快,每办一件事都得踏踏实实的。”

  踏踏实实办事的,还有驻村工作队。

  “2019年2月2日,和刘大叔交水费。前天,王大娘(王三女)让帮忙买点菜……想到春节放假,我对刘大叔(刘福有)说:‘查查水费、电费,够用吗?不够再交点,春节大伙儿都放假……”陈福庆的《扶贫工作日记》里记着赵家洼建档立卡贫困户城里新生活的点点滴滴,“脱贫不脱帮扶,帮乡亲们融入社区得更细致地工作。”

  2017年9月,赵家洼驻村工作队也随安置户进城了,在广惠园小区设立了赵家洼工作站。工作站的墙上贴着一张手绘的《2018年赵家洼贫困户享受政策及就业汇总》,57岁的队员曹元庆怕记不住,就自制了这张表,方便随时查看。他说,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帮安置户融入城市生活,巩固就业,解决后续的各种问题。“陈福庆书记工作干得最多,平常引王三女几个老年人看病,帮他们买生活用品,都是陈书记在跑,他那辆小红汽车都成村里的公车了。”

  在宋家沟村,有11支工作队留下了。“工作队是搬迁户和贫困户能稳得住的重要力量。”

  山西省总工会派出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彦斌说,协助村“两委”促进村庄和谐是眼下的重要工作。2017年,这10多个村组建了联村党支部,61名党员分成了5个党小组;完成了村“两委”换届,有一名安置村的村民成了宋家沟村委会主任。“这两年来,‘新宋家沟村人’的生活面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转变,不仅能把自己的院子收拾干净,也能主动维护村里街道的整洁了。”李彦斌说,点滴里都能看到安置户已经融入了新村生活。

  陈福庆也见证着这一喜人变化:乡亲们不再往楼道里堆杂物了,家里种上了花,能随手把小区里的垃圾捡了,人们在广场上散步拉家常不再是以原村为单位了……

  2019年4月,山西省对包括岢岚县在内的一批摘帽县进行了公示。“虽然摘帽了,但越往后任务越艰巨,越是吃劲的时候,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下足‘绣花功夫’。”对于未来,赵利生坚定而乐观。

分享到:

上一篇:河南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支持返乡下乡创业
下一篇:绿色满园 世界共襄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北京世园会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