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11: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肖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要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纵使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促使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很多困境。近日,新华网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教授,他提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的民族瑰宝,首先应学会挖掘和利用;其次,发展好中医药事业,还要从源头抓起,重视中药材的质量和相关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接受新华网专访
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正侵蚀着人类健康。以糖尿病为例,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约存在1.144亿的糖尿病患者,基数较大。孙晓波说,近年来,国际一些主流医学科学杂志都谈到了糖尿病的发病率问题,尤其是中国近几年糖尿病的发生率持续不断上升,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在治疗方面,提出建立由国家、区域和基层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构成的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孙晓波表示,在糖尿病等慢病的治疗上,传统医学和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孙晓波及其研究团队开展了对苗药糖宁通络胶囊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临床试验项目,该药由贵州百灵集团研发。通过设计与二甲双胍和胰岛素阳性药对照实验发现,该药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能够改善糖尿病发病后因炎症或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管损伤,改善微血管内的血流变化和血液黏度,对糖尿病并发症起到一定效果。
此外,孙晓波表示,中西医结合将会是解决慢病防控问题的方式之一。“中医院医生在利用中药的同时不应排斥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西药,综合医院在一些西药基础性治疗的基础上,也可以选择中成药针对性地治疗糖尿病合并症。”
优化审批服务 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企业审批流程繁琐,办事等待时间长,群众往返跑腿……新药审批慢一直是医药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孙晓波指出,目前中医药在面临审批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国家在新药审批过程中,由于政策法规和审评的尺度有所调整,对整个新药的审批尤其是中药板块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第二,目前,一些中药新药在研发临床前的成药性评价不够,“中医大部分是以个体辨证施治为主体,个案较多,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略显不足。”
第三,中医药在不良反应研究方面,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不够深入,这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为加快和完善中医药审批工作,2016年至今,我国相继印发了《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简称《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等重要文件。其中,《中医药法》在中医诊所、中医医师准入等多个方面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简化了审批流程,放宽了中医药的准入条件。“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发展红利期,也将得到不断细化和发展。”
孙晓波说,“任何一个药品都有自身的特色,对于中医药而言,在临床观察时,临床方案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出产品的优势和特色。此外,社会也应该对中医药有一定的支持和包容,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很多丰富的临床依据,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和继承。”
纠正误读、误导 客观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一直以来,中药都具有绿色、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很多人也都对中医药的“安全性”深信不疑。翻开中药说明书,绝大多数都会在“禁忌”和“不良反应”一栏标注“尚不明确”或“副作用不详”。孙晓波指出,目前公众对中药的安全性有一种误解和误读,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中药自诞生以来,就明确将其毒性和疗效进行了区分,中药并不是没有毒性,只是有轻重之分。”
他进一步解释,很多标注“副作用不详”的药品,主要来源于流传下来的经典药方,这些药品在上市时没有做过相关的深入研究,导致临床证据不足。但在1985年新药注册完全由国家统一受理后,政府便要求中药进行一些相关的临床基础研究,逐渐完善中药的成效性评价。其次,企业也有责任开展上市后再评价,在有效性方面得到更多的证据。
“另外,中医药在安全性方面是不是有风险?风险多大?是不是可控?我们应该通过一些研究得到数据后,告知管理者、医生和消费者,让其在临床用药时,更加合理和客观,这是必须补的一课。”孙晓波表示,提高中医药的安全性,不仅需要客观的临床数据,还需要从药品的质量提升、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一同努力,通过建立整个中医药行业的“自律”,推动中医药事业走向创新繁荣发展。
上一篇:我国出台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
下一篇:上海儿科“AI医生”上岗 能看300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