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10:36 来源:健康报网
我国学者通过全转录组RNA测序发现,DNA编辑工具单碱基编辑技术存在大量的RNA脱靶,其中,ABE7.10脱靶会导致大量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具有较强的致癌风险。研究人员通过点突变的方式对3种单碱基编辑工具进行突变优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脱靶的活性,从而首次获得3种更高精度的单碱基编辑工具,为单碱基编辑的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基础。6月10日,国际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四川大学郭帆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亦学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相关研究论文。
90%的罕见病无药可治,而单碱基编辑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打靶,因此成为脊髓性肌营养不良、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视网膜黄斑变性、遗传性耳聋等罕见病基因治疗的热门工具之一。“但基因编辑应用于临床最大瓶颈是脱靶问题,影响细胞正常功能或带来致癌风险。”杨辉介绍。
杨辉团队将DNA编辑工具脱靶的检测范围扩展到RNA水平,并首次证明常用的3种单碱基编辑技术:BE3、BE3-hA3A和ABE7.10均存在大量的RNA脱靶,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ABE7.10存在大量的RNA脱靶,并高频率地发生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上。研究团队同时证明,RNA脱靶主要是由于融合在Cas9上的脱氨酶导致。
据此,研究团队建立新一代单碱基编辑工具,构建一系列突变体,破坏脱氨酶RNA结合活性,获得既保留靶向活性又消除RNA脱靶的单碱基编辑酶。审稿人认为,这是一项做得很好的研究,提供了减少RNA脱靶的单碱基编辑器,对基因编辑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记者王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