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要闻 > 正文

河南嵩县采取“社区管理”模式 创新农村治理方式

2018-11-30 14:13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本网讯(记者 刘梓宪)  11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的嵩县。曾经世代在深山居住的村民们,如今也过上了城镇生活。这里,社区设有扶贫车间,村民在家门口工作,解决了外出打工不能照顾老人和儿童之忧;家庭医生入驻社区服务团队,不出社区就能办理社保缴费领取养老金;足不出户缴水电费。搬进新居后,贫困群众在门口上贴的对联上纷纷写道:“河深海深不去党的恩情深,千好万好不如党的政策好”对联随虽短,但写尽了群众对党的无限感激之情。

  

就业扶贫车间

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爱心超市

  德亭镇、黄庄乡两个乡镇,在嵩县属于比较偏远的山区,贫困农户长期生活在深山,经济发展受限于交通及地理因素。对此,嵩县坚持把易地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及近期首要任务。2016年以来,已建设迁安置点88个,搬迁深山贫困群众27500人,占全市的45%、全省的10%。在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制定社区管理办法,让搬迁户遇事有人办、困难有人管、贫困有人帮,全力打造“安居园”;按照“五个有”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卫生室、文化广场、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生活,确保搬迁群众住的安心。

  

嵩县德亭镇德福苑社区

  

社区村民家中

  针对落户村民,在搬迁安置点建立就业培训和用工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每户有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找到一个稳定就业岗位。全力打造“创业园”,依托10余家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发展产业,为1300余户搬迁户规划实施了特色产业项目;通过技能培训,组织搬迁群众外出务工3500人;在16个200户以上的乡镇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车间18个,引进鞋业、服装、土特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20个,帮助1306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利用保洁员、护路员、护林员、河道员、就业信息发布员政策,为搬迁群众提供公益岗位860个。

  

家住社区的村民,在创业园工作

  红崖村位于黄庄乡的西南部背靠大山,搬迁前村民分散于“两沟三岭、四面坡上”,山高坡陡,沟壑从横,山上无林,坡上无地,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生活状况极度困难。大部分村民独居深山,吃粮难、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成家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红崖群众。红崖村的贫困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由此因地制宜指出,红崖村要走整体搬迁、开发式扶贫的路子。红崖村于2004年和2006年分三期把大红崖沟和小红崖沟群众全部搬出大山。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搬得出,稳得住的总体思路。实保障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在家门口能就业。依托我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村三委共同研讨制定村中长期规划,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群的争先创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发动各方力量,立体性大力推进富民兴村产业大发展。

  发展“兴万家”黑猪生态养殖合作社头以上,草药养羊场一处,存栏200只,中药材种植1000余亩。栽培优质核桃800亩,连翘2万株,目前,群众生活逐步富裕,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同时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全国扶贫搬迁先进集体,中国扶贫搬迁第一村等荣誉。

  

养猪大户洪学斌在黑猪养殖合作社查勘

  此外,记者了解到,嵩县还采取了乡村旅游扶贫,依托原生态自然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写生广场,手绘小镇,现已接纳全国各地各大高校来此写生创作。依托水乡小镇滨河商业街项目,规划汝河水上旅游突出旅游带动,打造特色产业。(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分享到:

上一篇:国家卫健委官员详解医改“农民福利”
下一篇:宁夏力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