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6 09:31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本网记者 胡然然
即使有身穿仫佬族传统服装的银桂梅身姿轻巧地在前带路,记者还是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里感到目不暇接而步履慌乱。脚下,泉水淙淙,水潭遍布,头上,古藤缠绕,浓绿蔽日。这是一片生长在石灰岩上的水上森林。
银桂梅是“水上相思林”景区的工作人员,也是景区所在地——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罗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由于丈夫身患残疾,作为六口之家唯一的劳动力,银桂梅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月工资2000元已经抵得上原来仅靠二亩薄田的年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中老小。
“附近五个屯子的村民吃的用的都是这片水源林里流出的水。”银桂梅告诉记者。青山碧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仫佬族儿女,如今,银桂梅的幸福生活也寄托在了这片绿林。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贫困的山区群众在绿色发展中脱贫致富?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进行了走访。
石显奉的新工作——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受限于交通、观念、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山区、林区并未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发展水平持续落后。据统计,占我国国土面积近80%的山区、林区、沙区分布着全国60%的贫困人口。
这些贫困地区大都存在生态脆弱与生产落后高度重合、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任务相互叠加的问题。一方面大量贫困人口收入微薄,另一方面林业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可以吸纳大量贫困人口就业。
生态护林员是龙胜县泗水乡龙甸村贫困户石显奉颇为骄傲的一个身份:“一年一评,这个工作可不是谁想要就能有的。”自从去年被选上生态护林员,“每月833元的工资到点就发,大女儿上学的生活费可以不用愁了。”而石显奉要做的是每星期在村里后山的千亩林地巡视一遭,查看有无火灾、病虫害、滥砍乱伐等情况。
龙胜辖区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7.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虽然森林覆盖率近80%,但仍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下达龙胜1500万元用于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如今,“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同时贫困户守家在地也有了一份固定收入。截至目前,龙胜全县已有1500户贫困户共5250人直接受益。
有了生态护林员这份收入当“靠山”,石显奉看起来很有干劲,他笑着告诉记者:“去年试着种了5亩红心猕猴桃,没想到挣了3万元!只要我继续把水果种好,脱贫肯定没问题。”
与之相比,石显奉的同族兄弟石显周在致富路上走得更早。通过发展林下养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胜凤鸡,石显周年纯收入已经达到18万元,并带动全乡15户农民养殖龙胜凤鸡,成为当地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我家原来是村里最穷的一户,连饭都吃不饱,现在靠养鸡把儿子供到了大学毕业。”石显周告诉记者,“其实,我和显奉都是得了这林子的好处。龙胜凤鸡之所以这么好卖,就是因为养在这原生态的森林里啊。”
潘保玉的竹筒饭——从种粮食到“卖风景”
时值十月中旬,地处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的龙脊镇大寨村的稻子还未收割,这时间已经比往年晚了一周还多。大寨村村支书潘保玉说:“村民们还要求再延迟一周呢。”
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4A级景区龙脊梯田吸引游客达62万人次,游客带来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二次消费额近亿元,平均算下来每天营业额接近30万元。“很多村民都在景区里开有民宿、饭馆和售卖点,有稻子就有游客,有游客就有收入,所以大家肯定不想早早收割。”潘保玉告诉记者。
不止如此,大寨村村民以自家的梯田土地入股景区,景区开发公司按照每年门票收入的10%为村民分红,仅去年大寨村266户村民共得到景区分红537万元。同样是种着5亩稻子,65岁的潘应芳去年分红达到了4.7万元,这几乎是单纯靠卖粮食收入的10倍,“明年应该就能脱贫了。”潘应芳老人笑着说。
曾经住着“村里最烂房子”的脱贫户潘照唐,如今靠着景区分红和政府补贴的贴息贷款,他新建的设有9个房间的农家乐也赶在“十一黄金周”前开业了,“半个月赚了3万元。”说完,这个年轻小伙子自信地扬起了嘴角。
被称为“世界梯田原乡”的龙脊梯田,事实上是当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梯田。”龙脊梯田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廖宇俭告诉记者,在龙胜,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而这完全得益于水源林的保护。景区发展的同时,村民们保护生态的意识也在逐渐提高,“大家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乱砍滥伐的现象几乎已经绝迹了。”
说起村里的变化,潘保玉堪称“历史的亲历者”。“90年代我穿着人家捐赠的旧裤子到北京的中华民族园打工,裤腿又肥又长,费了好大的功夫又剪又缝。”潘保玉说,“后来家门口就有了景区,我就再也没出去打工了。”
现在的收入怎么样?“原来10元一根的毛竹没人要,现在切成一节一节做竹筒饭,售价20元1个。”潘保玉给记者举了个“小例子”,“保守估计,我去年大概卖了10000个。”
潘广国的林业梦——从1万到100万
当然,除生态涵养、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这些衍生功能外,森林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2017年,广西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达到5200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24.1%,其中造纸与木材加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形成“双千亿产业”,成为广西林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作为全国最大的产木区,广西全区活立木蓄积量7.75亿立方米,木材全年产量3050万立方米,占全国的45%以上,林业绿色家底不可谓不殷实。
如何发挥好家底优势?家中五代人从事木材行业的潘广国,如今的广西玉麒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有自己的看法:“不管是企业生存,还是产业发展,都需要储备森林资源。但是林木成材的周期长,农户独立经营压力过大,这就有了企业参与进来的空间和必要。”
自2008年以来,玉麒木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合资造林和订单造林,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已累计建成人工林基地20万亩,带动造林5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1164户。“人工造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股份合作化发展。”潘广国告诉记者。
造林负担减轻,务工机会增加……当地农户在人工林基地建设中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潘广国的思虑则更加长远:“建设基地能保证木材质量,这是木材实现精深加工、提高产值的基础保证。”
在潘广国看来,木材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升产业价值链。为此,玉麒木业研发了无醛蛋白胶黏剂,瞄准行业环保痛点;利用生产废弃物开发了环保新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在循环经济链条中寻找价值空间;并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智能制造系统,探索未来产业发展航向。
“目前一亩林地的产值一般不过万元,我的梦想就是,未来一亩林地的产值可以提高到十万甚至百万,那我们的林农日子就好过喽!”潘广国说。
莫说青山多障碍,一枝一叶皆富民。好生态为山区群众带来好生活,他们有了好生活更加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正成为林业生态扶贫的使命担当。(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上一篇:第十六届农交会5日闭幕 实现交易额337亿元
下一篇:湖南品牌农产品推介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