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9 16:54 来源:农业农村部
中国食品网讯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进入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阶段。农、林、牧、渔业各类名特优新品种都是示范区里的活跃元素,2206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已在全区形成燎原之势。
银海区在宁海村也创建了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各经营主体投入超亿元。经过几年努力,当地1500多户农户加入了大棚果蔬种植的大军。“搞大棚设施农业具有周期短、产量高、品质优等优势;传统农耕却是寻根溯源的文化遗产。有相关部门现在全力支持我们,把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走一条农旅结合的新路子。”李才支说。
一边是热衷于设施农业的后生,一边是仍然专注传统耕作的父辈,两代农民两种理念激烈碰撞,将迸发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的“五彩火花”。
8月9日一大早,北海市银海区宁海村的李才支全家人给承建自家楼房的工人当帮手。计划建四层半的楼房眼下已经完成第一层。他告诉记者,自从搞了大棚果蔬种植,就觉得走对了路子。好的年景,赚二三十万元不在话下,最差的时候也有10万元左右。
2015年,李才支的15亩大棚哈密瓜就有30多万元收入,这是收入最好的一年。而今年上半年,由于天气和行情的原因,他只种了一造赚六七万元。中国食品网观察到,“如果像我父亲一样,40多年来只种木薯、水稻或甘蔗,靠天吃饭,土地的产出效益不高,每亩地一年能有两三千元收入就不错了,肯定没有搞设施农业好。”
“以前赚钱的门路少,能让你们几个兄弟姐妹吃饱穿暖就感谢老天了。供完小孩读书到工作,几乎没有什么积蓄。”65岁的父亲李远业在一旁感慨道。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自己读过高中,当时在村里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人。可毕业回乡,就得为父母分担家务、农活,之后结婚生子,生活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李才支在他的4个孩子里排行老二,脑子比较灵,想法也多,改革开放后1984年出生,念过大学,曾是公司白领,观念与老父亲截然不同。“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新信息新技术。”李才支说,自己搞大棚源于一件事。2002年,一位山东客商到宁海村租地建了50亩大棚,种植反季节辣椒。当时,很多村民像看马戏一样:“这个季节不产辣椒,难道你要变魔术?”几年过来,有心人注意到,人家从大棚里不断地往外面运辣椒,不停地数钞票,每年亩产收入竟然高达1万多元。
有一天,父亲漫不经心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才支,让当时还在一家公司上班的他怦然心动。“这可是一个致富的良机啊。”其实,坐不住的不单是李才支,村里的年轻人都坐不住了。一些村民跃跃欲试,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再到现在一万多亩。如今,宁海村大棚像“星星之火”慢慢地在整个银海区“燎原”开来。
“我们村很多人建楼房、买汽车都是靠大棚赚来的钱。”李才支说,自己先是搞了15亩,掌握技术后又扩大到46亩。有了宁海村示范效应,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先后出台发展以大棚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实施意见、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扶持办法等系列扶持政策,为当地现代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以示范区为平台,该区从2014年开始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发展。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指导大棚设施农业建设,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哈密瓜、西瓜、辣椒等18个农业新品种,推广种植5个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