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品牌农业。
专题
品牌农业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品牌农业 > 访谈 > 正文

方晓华:把真理讲出来 用科学的声音占领舆论阵地

2018-08-14 12:00        来源:中国食品网

  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李楠) 7月27日,以“新监管时代 食品谣言防控与治理”为主题的中国食品网关注2018中国食品辟谣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应急处处长方晓华认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传播存在反复性、多样性,不是一朝一夕中国食品网关注就能解决。作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将积极主动加大正面宣传,在“产出来”、“管出来”的同时做到“讲出来”,用科学的声音占领舆论阵地。

1123186596_15326770767241n.JPG

  在“产出来”、“管出来”同时做到“讲出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产生的社会危害非常大,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恐慌,以讹传讹,搞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而且容易对产业造成冲击,中国食品网关注有时甚至是毁灭性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谣言假冒政府部门散布虚假信息,损害政府公信力。”方晓华说。

  方晓华说,谣言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最中国食品网关注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在由政府、食品生产者、媒体、消费者构成的多元系统中,信息流动不均衡、不及时、不通畅是引发谣言泛滥的基础。面对谣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主动讲,特别当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出现中国食品网关注后,要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准确主动地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传闻。

  二、广泛讲,积极发挥媒体和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常态化信息交流,通过博览会、展销会、公益广告和多种新媒体,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三、深入讲,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推广科学种养技术,不断提升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宣传活动,提高科学认知水平,引导公众放心消费。

  强化科普宣传 引导消费者理性地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方晓华称,农产品作为食品的源头,谣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乃至成为引发舆情异常波动的重要原因。网络空间自带的匿名化、低门槛、跨时空和去中心化特性,也助长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蝴蝶效应”。

  2018年上半年,网络中先后出现“吃草莓容易感染诺如病毒”、“喝茶等于喝毒药”等多组谣言,使一些消费者无所适从。

  资料显示,2015年4月曾经曝出的“毒草莓”谣言致使当年全国多个地方的草莓滞销。北京昌平草莓温室大棚草莓日销量下降了82%,销售价格下降了59%,2周时间便损失了2600余万元。2017年初,一段137秒的“塑料紫菜”谣言视频更是让晋江紫菜行业损失了近1亿元。

  方晓华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备三个特征:标签化,谣言普遍自带“致癌”、“有毒”、“激素”、“不孕不育”等标签,用极尽夸张的词语吸引网民的眼球;视觉化,从“塑料大米”谣言中的图片移花接木,到“避孕药葡萄”谣言时的小视频成风,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更倾向用视觉化的表现元素让自己看起来更“真实”;社交化,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微博,是目前相关谣言传播的主渠道,特别是封闭性较强的微信朋友圈更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方晓华说,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问题,农业农村部向来高度重视,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网信、宣传等部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努力压缩谣言的传播空间,同时强化科普宣传,引导广大消费者客观理性地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分享到:

上一篇:国产药迎劲敌:辉瑞主动调整业务加码仿制药
下一篇:海关总署王东: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保障食安